小象网 |
  • 手机客户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电影《钢铁意志》具有节点性意义 理论成果打开文艺创作新视野
来源:辽宁日报 2022-11-03 09:49:39

对辽宁电影来说,国庆档上映的《钢铁意志》具有节点意义,或如一些评论者所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辽宁文艺来说,《钢铁意志》所带来的启示同样巨大,无论是对本土题材的挖掘,还是对真实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再现与艺术化表达,都有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如有评论者所说,是“工业美学”的探索与突破。

而“六地”红色文化的提炼与总结无疑是《钢铁意志》创作的基本理论支撑。也正基于此,在10月27日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辽宁艺坛”上,省内众多文艺评论者从电影《钢铁意志》谈起,最终落脚到“挖掘本土题材,助力‘六地’创作”上。

那么,在评论者的视角中,如何通过文艺创作挖掘辽宁地域的精神财富,让红色文化历久弥新,深深浸入辽宁人民的精神血脉?《钢铁意志》提供了哪些成功经验和有益探索?本期话题聚焦于此。

从“英模”到“六地”

理论成果打开文艺创作新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电影始终坚持走主旋律英模题材路线,坚持以3年2部的节奏产出,坚持自主创作本土题材作品。十年来,创作生产了《郭明义》《雷锋在1959》《毛丰美》《为了这片土地》《黄玫瑰》《守望青春》等多部作品,先后获得了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华表奖提名等多个奖项。与这些作品相比,《钢铁意志》中同样出现了孟泰、王崇伦等真实的英模人物,内容更加丰富。

《钢铁意志》涉及了辽宁“六地”文化的哪些内容,这是论坛上众多发言者都谈到的问题。

全程参与《钢铁意志》整个创作生产过程的辽宁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李姝作为主讲人,谈到了《钢铁意志》的几大突破,其中第一个就是题材上的突破:“六地”文化的理论提炼,让创作者的视野打开了,在时间轴和空间向都有了挖掘和延展的可能。《钢铁意志》带我们回到了共和国工业的“起点”,也就是“共和国工业的奠基地”。这就使得工业题材的意义,在空间上,从辽宁扩展到全国;在时间上,回到了“之初”;在精神意义上,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体现,表达了党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的重大历史决策意义。同时,《钢铁意志》还写到了“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还有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呈现。

“六地”无疑是可以持续挖掘的富矿,李姝介绍,除了已经推出的电影《钢铁意志》《雷锋在1959》,以及我省协助拍摄的《金刚川》《长津湖》等,还有即将开拍的沈阳市重点项目影片《龙虎风云》等,电视剧方面也有数个即将开拍的与“六地”有直接间接关联的项目。

视野打开,如何进行深度挖掘?辽宁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守志认为:其一,《钢铁意志》对辽宁的“六地”文化通过形象化塑造和艺术化表达,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为辽宁“六地”文艺创作提供了经验。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与辽宁“六地”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让辽宁“六地”文化走向全国。其二,应聚力形成辽宁“六地”文艺创作品牌新优势,从电影《钢铁意志》呈现的历史纵深和内容体量上来看,如若通过品牌化的项目制作,能够极大地开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展现历史细节,塑造更为生动鲜活的人物群像。

从工人形象到工业形象

工业题材创作的新视角

工业题材文艺创作在辽宁一直有着扎实的基础,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钢铁意志》与这些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负责人赵亮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以往的工业题材影视剧,多是以工业作为时代背景,讲述工人及工人家庭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的探索突围,更多的是展现人物命运的起伏流转,称其为历史年代剧更为贴切。而电影《钢铁意志》可以说是一部“纯钢打造”的名副其实的工业题材电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多位评论者认为《钢铁意志》具有史诗般意味。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编辑苏妮娜以“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开始了’的时刻”来形容它的价值:“《钢铁意志》是中国重工业建设之初的一部‘创业史’。”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庚钟银认为,影片反映了大时代,抒发了大情感,场景和音乐制作上可谓是大手笔,可圈可点。

但是,由于题材的特殊,工业题材天然有着拒人千里之外的坚硬质感,在观众眼缘上并不讨巧。在叙事手法上,既要突出主题,把握住工业题材的硬核特质,又要让原本粗粝、冷峻的工业美学拥有温度,让人产生亲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这对影片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二级编剧张倩说,《钢铁意志》的经验在于将切入点聚焦于鞍钢第一炉铁的诞生,却不止于此。在以工业生产为主的主干上,艺术地加入了悬疑、爱情、战争等故事线索,人物刻画得生动立体,突破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

与会者一致认为,《钢铁意志》的热映,提振了工业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士气。可以看出,只要深入挖掘,讲“好”故事,“讲”好故事,面对真实问题,辽宁工业题材影视作品大有可为,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从主旋律到类型化

影视创作的新尝试

几位评论者不约而同地将“工业美学”作为《钢铁意志》艺术追求的总结。

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一级作家刘恩波用“深情”“踏实”“艺术化”三个词来总结《钢铁意志》的整体风格。深情,是这部影片散发出来的品质,一代钢铁壮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踏实,指的是影片着力点所在,编剧和导演用生活的本色、历史的厚重塑造了那一代钢铁工人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采。艺术化,是说影片规避了说教、图解等痼疾,将浑厚深沉的主题融化在一系列丰富的感人至深的细节中。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教授蒋尧尧说,钢筋水泥的空间与热血激情浇铸着的理想信念、生命热情混合在一起构成了工业题材影视剧独特的叙事图景,呈现出工业题材影视剧独特的审美特征。

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教授马琳则从类型化的角度来总结《钢铁意志》的经验。她认为,辽宁电影一直在坚持主旋律创作,主旋律电影如果想走商业路线,一定要落到类型片的框架里。《钢铁意志》的类型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讲好英雄的成长,是类型片必须解决的问题,人物的成长必须要有“弧光”。“弧光”即人物格的变化与成长轨迹。《钢铁意志》的主人公赵铁池的“弧光”伴随着鞍钢的复苏与炉火的燃烧。

强功能人物的塑造,也是类型片不可或缺的。马琳认为,在《钢铁意志》里,孟泰在影片中是一个强功能的人物形象,孟泰之强不仅在于他的技艺精湛和劳模身份,更在于他与鞍钢之间所形成的深入骨髓的血肉关联。

此外,还有影片线叙事的巧妙串联。影片没有利用僵化旁白和历史记录,而是以市井人声来体现新中国新工业建设的迫切,“磨剪子抢菜刀”的市井呼唤在炼钢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1948年、1951年、1953年反复出现……

从再现历史到响应现实

文艺创作的新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通过《钢铁意志》的成功实践来回应这一要求,那就是要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李姝举了个例子,要在自主创新上攻坚突破,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这是今天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钢铁意志》讲述的70年前“卡脖子”问题,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诞生完全是当时鞍钢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创新创业、艰苦攻关的结果。网络评论区有网友就此展开讨论:一名网友说,高炉里的铁砣子真的是抠出来的吗?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靠意志吗?另一个网友回复说,是的,我们打仗当然也靠战略战术,我们建设国家当然也靠科学技术,我们改革发展当然也靠统筹规划,但最根本的就是共产党人和广大群众有这样的一股劲儿,靠的就是我们抠铁砣子的精神70年前的科技水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影片展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激励,这一点观众感受到了,也受到了鼓舞。

蒋尧尧说,《钢铁意志》中传递出的老一辈鞍钢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敢为人先、不惧困难的精神都能够成为今天年轻观众的精神给养。影片中还特别谈到了一个年轻的科技人员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这也应和了当下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大国工匠、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相关要求。影片中,老一代工人有着改天换地、改造世界的主人翁自觉。只有工人不把他们面对、操控机器当作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带着创新的理想、带着对象化了的情感,才能彰显其主体地位。这种主体的地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进程中仍发挥最大的效用。

而实现这个现实针对,就需要在“六地”创作中有更多贴时代、贴受众情感的精准表达。辽宁省电影家协会负责人田晓佳将此总结为“主题创作与时代表达的精准结合”,也就是在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运用具有当代电影特征的叙事节奏和视听呈现,让观众在影片中发现新的审美空间、新的审美体验。以《钢铁意志》为例,首先是鲜活的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并存。创作者通过大量细节打磨出人物鲜活、立体的不同侧面,又共同构建了那段历史中人物的精神气质,让观众经由角色升华为对其背后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其次是追求强戏剧和复杂叙事。《钢铁意志》努力在历史真实和创作空间之间达到一种衡。在影片的类型元素上体现出叠加、混搭、融合的特点,带来更多元的想象空间和艺术质感。最后是“大主题、小切口”,寻求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注重用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趣味的艺术表达来完成当代讲述。(记者 赵乃林)

图片新闻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aoxiang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象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bfce@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