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网 |
  • 手机客户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数字化身”登上舞台 通过互动式XR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来源:文汇报 2022-08-15 09:25:42

“考古热”“集体回忆”似乎成为当下乐坛的一股风潮,罗大佑、孙燕姿等实力唱将的线上演唱会先后登场,唤起了一代代人的成长记忆。经典的“Beyond Live 1991生命接触演唱会”经超清修复后在线上重映,歌迷与Beyond隔空产生共鸣与火花。几乎同时,“史无前例”虚拟演唱会在伦敦上演,瑞典“常青树”组合ABBA时隔40年再度出发。动捕系统结合虚拟技术,借由6500万像素的巨大屏幕与炫目闪烁的光影效果,“欺骗”了现场观众的眼睛。

将真人的“数字化身”投射到虚拟空间,通过互动式XR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这是数字技术跨越时空的神奇魔力,亦是疫情催化和“元宇宙”背景下大众娱乐的全新生态。“复古味与科技感相融,想象力和高科技结合,让均年龄75岁的‘古董级’歌手‘回春’,使观众获得新奇的多重体验。”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代晓蓉认为,数字技术不断拓展舞台边界和创作空间,尤其是伴随超写实“数字化身”产生的混合感受,往往会触动受众的深层情感,得到最大的共鸣与共情。

打开怀旧的时间胶囊,跳出未来主义的奇观

《Dancing Queen》《Mama Mia》《Gimme Gimme Gimme》……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激起了甜美回忆的涟漪,亦扇动着舞台技术革新的风暴。伦敦演唱会舞台上,ABBA成员的巨型特写影像俯瞰着观众,充满未来感的视觉效果让人恐惧又痴迷。极度逼真的裸眼3D效果模糊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由数字技术合成的虚拟人物“ABBA-tars”不仅还原了歌者年轻时的身形样貌,更把表演动作和神情展现得惟妙惟肖。“打开怀旧的时间胶囊,跳出未来主义的奇观。”有网友如此评价。

事实上,被观众以为是“实体”的歌手和乐器,仅存在于6500万像素的巨大屏幕上,配以霓虹闪烁的现场光影效果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从技术层面上看,演唱会的画面以ABBA成员真实的面容和身体为基准,通过三维扫描数据建立精确的静态模型,再运用动作捕捉工具对模型进行动画制作。“利用三维制作技术,我们可以唤醒曾经失去的角色,复原因时间流逝而改变的容颜,甚至让这些乐手歌者跨越时空对话。”代晓蓉认为,数字技术给今天的舞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新,“在虚拟技术的加持下,艺术家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传统舞台的束缚局限。”

曾参与《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制作的特效公司ILM(工业光魔)为演唱会提供视效技术支持,并为ABBA创建数字模型。在200台超高清摄像机的“注目”下,四位老人穿上动作捕捉服,表演了足足五个星期。ILM透露,Vicon动捕系统与游戏引擎、面部捕捉等系统的配合,不仅准确捕捉并记录歌手们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也使虚拟“数字化身”的呈现更加真实自然。ILM还扫描了每一件演唱会所用的道具,将其物理数据在数字世界中一一重建,让舞台空间产生真实世界的光影和空间感。

尽管看上去“很美”,但这场史无前例的演唱会筹备时间长达5年,投入高达1.4亿英镑,合作团队超过850人,短期内难以被复制或超越。为了聚合呈现复杂的创意技术,主创团队甚至邀请英国建筑公司Stufish定制设计演出专属的ABBA场馆。可容纳3000人的演出场馆最终选址在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拥有10米高的巨屏、291个扬声器制造的环绕声场,可以全方位包围观众的视听感官。当然,这一切都代价不菲。

在数字娱乐热潮之中,潜藏着舞台艺术的静水深流

当下,影像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推动着艺术奔向广阔的数字空间。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偶像”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演唱会已趋于常态,而真人歌手的“数字化身”正频频试水虚拟演唱会。

特拉维斯·斯科特、爱莉安娜·格兰德等联手《堡垒之夜》,让玩家在游戏世界中享受流行音乐;BLACKPINK与游戏《PUBG》合作,带来虚拟演唱会“THE VIRTUAL”;贾斯汀·比伯与虚拟音乐会公司Wave VR合作,献上30分钟的“元宇宙演唱会”……从虚拟歌手到“数字人”,从全息演唱会到“元宇宙”音乐嘉年华,虚拟演唱会的形式越来越炫酷,互动场景越来越丰富。

在波涛汹涌的数字娱乐热潮之中,亦潜藏着舞台艺术的静水深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委约作品《Touch影》不久前亮相,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沉浸”体验。艺术家和研发者携手合作,运用无标记点动作捕捉技术,对舞者动态进行“实时捕捉”,将虚拟影像与真人舞者互为映照,折射出另一个“自己”。此外,舞台引入多层幕布的设计,实现了类似“裸眼3D”的场景。二维和三维的交替呈现,在舞台上形成“影中影”“梦中梦”的独特效果,引领观众步入虚实交叠的奇妙世界。

《Touch影》运用的动捕“黑科技”由上海科技大学孵化的学生创业公司自主研发。团队经历了数年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化,正逐渐尝试将之应用到直播、运动、艺术表演等场景中。“传统人体动作捕捉需要动辄百万元的设备、繁琐耗时的穿戴过程与较大面积的无遮挡空间。而这套技术则探索另一条低成本、民用甚至家用化的路径,将动作捕捉成本下降至传统方案的千分之一。”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鲍晓群展望,如果使用者只需要3至6台普通USB摄像头或移动设备就能完成对人体姿态的高精度实时估算,那将为普通大众的个体创作和自我表达打开无垠的想象空间。

图片新闻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aoxiang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象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bfce@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