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网 |
  • 手机客户端
  • 微信
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苦情营销”不灵了 作品票房和口碑是影片生存之道
来源:天津日报 2022-08-31 09:30:04

“古天乐一天看20次票房,10年努力,结果令人心酸!”“这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努力10年就是没有回报。”日,一则有关《明日战记》的短视频在各大台刷屏,引发网友关注。与此同时,动画片《冲出地球》也在宣传时大打苦情牌,短视频以“路演影厅空无一人,动画导演强忍眼泪”为文案,描绘出影片耗费了诸多心血却无人问津的凄惨。对于这些“苦情营销”,网友并不买账。

“苦情营销”由来已久。2008年周星驰自导自演的《长江七号》上映期间,“我们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成为一句网络流行语。因为周星驰大部分经典电影都是拍摄于2000年以前,那时候观众都是通过音像制品观看。基于这份情怀,“欠票”的说法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此后,他执导的《西游降魔篇》《美人鱼》以及监制、编剧的《西游伏妖篇》先后上映,“欠票”声音也不断被提起,这些作品票房虽然不低,但口碑却在不断下滑。“欠票”营销方式逐渐乏力,观众也开始意识到,不再欠周星驰的电影票了。

“欠票”营销方式的成功,令很多电影宣传方竞相模仿,直至演化为各种“苦情营销”。几年,制片人下跪求排片、演员拍片受伤等新闻不断爆出,片方打着“努力的人不该被辜负”的旗号,让观众为其电影买单。

“苦情营销”之所以能对票房起到一定拉动作用,是利用了观众的同情心,用悲情因素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但这个方式不能被滥用。没有内容,只有苦情,时间长了,留下的便只有对观众同情心的透支,以及对演员个人尊严和信誉的伤害。观众的同情心被耗尽,便会产生厌恶心理,引发不满与抵制。“对不起,我只是个喜爱电影的观众,我不欠任何人的票钱。”“不去买你的票,我就成‘老赖’了吗?”

想方设法打苦情牌去掏观众的口袋,真不如踏踏实实在题材、剧本、表演方面下功夫。能够支撑起一部作品票房和口碑的,归根结底还是好的内容。(记者 张钢)

图片新闻

Copyright @ 2008-2017 www.xiaoxiangwa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象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bfce@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