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为战”走向“管即战”
——第40集团军某旅探索解决信息化战场管理难题纪事
随着我军信息化武器的大量使用,信息和信息流“无疆无界”,在多维战场空间形成整体互动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从“管为战”走向“管即战”,第40集团军某旅紧紧围绕未来信息化战场警戒布防难、夜间行动易暴露、电磁信号易被侦测等难题,依托指挥所演习,集中精兵强将研究攻关,历经3年多探索实践,初步实现从注重对可视可闻信息管理到重视对电磁信息的管理、注重粗放式地域管理到注重集约式目标管理,形成信息流高效顺畅流动的战场管理新秩序。
“大厨窃密”引发的“猎网行动”——
梯次式设哨 模块化布防
近日,记者深入正在参加演习的该旅指挥所,发现官兵胸前都戴有红、蓝、绿不同标识的胸牌,分别标记“核心作业区”“综合保障区”“野营生活区”,并附有个人照片。
“为加强战场管理,我们按照作战区域的不同保密级别,专门为官兵制作身份标识牌,并进行模块化布防。”正在筹划作战训练的该旅参谋长李志勇说,“因为身份标识不同,就算是自己人,在不同区域间进出也受到严格限制。”
严格的防范,严密的布防,源自一次惨痛的教训。
前年深秋,大漠深处,战机呼啸,炮声隆隆……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紧张进行,以红方身份参加演练的该旅,眼看就要完成对蓝方的包围,却钻进蓝方布下的包围圈,最终损兵折将,铩羽而归。该旅复盘时发现,蓝方派出的一名特战兵,以“大厨”的身份,轻而易举进入指挥所,悄然拿走作战文书。
“现代战争作战地域广、装备数量多,警戒布防困难成为战场管理的一大难题。”解剖“败仗”,该旅上下达成共识:粗放松散型的战场管理模式,已不适用于信息化作战行动。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部队战斗力,甚至关乎战争胜败。
对此,他们先后从院校和科研院所请来30多名专家学者,大胆引进现代战场模块化布防的战场管理新理念,按照作战的功能和密级划分出不同的区域,采取多种创新手段对重点部位进行管控“升级”。
“每个区域都设有多道防线。”作训参谋周鑫指着一张地图告诉记者,所有区域全部实行梯次布哨,步哨、班哨、流动哨和潜伏哨交替设置,重点部位还设有口令自动询问报警器、红外报警器等设备。哨兵们和信息化设备,共同织成一张严密的“警戒网”。
“微光暴露”逼出的“遁形秘籍”——
标准化设计 精细化防护
前年隆冬,一场战斗在深夜拉开战幕,正在隐蔽接敌的该旅三营突然接到上级改变作战方向的命令。该营指挥员迅速用手捂着微型手电查看地图,尽管如此,手指缝透出的丝丝微光,仍被蓝方侦察设备捕获。蓝方立即调动远程打击力量,对其实施“定点清除”。
三营“出师不利”,让全旅上下深受触动:不同层次的侦察设备无孔不入,“点穴式”精确火力打击如影相随,战场管理必须在应对全时空、全方位监控上下功夫。他们举一反三,紧紧围绕未来联合作战的战略目标,细化分解具体的战场管理子目标,统筹好各相关管理要素的建设。
该旅组织百余名骨干人员瞄准信息化战场管理需要,借助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技术攻关,利用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模拟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研究出反侦察的制式夜视图板、照明用具、隔热板等百余种新器材和信息管理系统,大幅提高战场生存率。
一次演练中,记者费尽周折才进入“核心作业区”,但转悠大半天却没找到“中军帐”。原来,整个指挥所都搬到了地下,几道“暗门”潜藏在不易察觉的山脚处。
记者进入“暗门”,一路摸黑走进隐蔽“野战方舱”,方舱内同样一片漆黑,只有作业人员手中的图板发出微弱的光亮。正在进行图上作业的该旅政委赵立告诉记者:“为防止被敌侦察,我们依托一体化作战指挥平台,将指挥所化整为零,并采用自行研制的隔热板、隔热膜对电台、发电机、压缩机等设备作隔热处理,同时实行全程灯火管制。”
前不久,该旅在上级组织的演练中6次转移阵地,先后藏匿于平原、山坳和密林中。蓝方使用微光夜视仪、热成像仪等手段,对该旅作战行动地域实施全方位侦察、定位,结果均未找到蛛丝马迹。
“电台误用”催生的“电磁交规”——
全时域侦测 智能化管控
2014年秋,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紧张进行,参演的红蓝双方激战正酣。该旅多部无线电台接连出现自扰互扰现象,严重阻碍了指挥畅通,迟滞了作战行动。
“随着大量信息化装备列装,演训场上因用频冲突引发的装备自扰互扰问题日益增多。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部队信息化装备效能发挥。”一位长期从事战场频率管控的专家一番话,让该旅领导压力陡增,他们立即组织信息技术骨干连续召开多次对策研究会,最终形成这样的思路:从源头上入手,提前规避潜在冲突,最大限度避免战场电磁“交通事故”。
思路决定出路。他们在悉心研究用频装备被侦测距离、数量与电磁辐射源密度之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用频数据库;研发“电磁频谱分配软件”,精确分配各单位用频范围,减少与预定作战区域自然电磁环境、民用电子设备之间冲突;制订《电子装备战场配置区域规定》《用频要素战场配置图》,使作战用频情况有据可察、一目了然。
为降低指挥所内电磁辐射源密度,该旅先后投入资金开发和购置检测及屏蔽信号设备。如今,该旅指挥所有了电子安检门、手机屏蔽柜、电脑屏蔽仪等十几种“电磁监察”设备。记者几次尝试携带手机、电台等用频设备进入安检门,均被用频警报设备拦在门外。
寒风呼啸,电磁战场硝烟骤起,该旅频谱管理员快速点开电磁态势管理分析系统,对频谱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数十种同频装备像被一张无形的信息网连为一体,在各个作战领域大显神通。该旅旅长王海东告诉记者,依靠智能化的频谱管理手段,他们在演练行动中有效管理上千个频率,确保不同类型电子设备互联互通,无线电网有序运行,电磁信号无一次被蓝方侦测到。
■卫利刚 本报特约记者 姜玉坤 杜善国